翻譯社翻譯

廖柏森

而溝通式說話教學法所致力培育的溝通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之概念,最早是由Hymes(1971翻譯社 1972)針對Chomsky(1965)主張的語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所提出的質疑和彌補翻譯語言能力側重抽象的說話情勢和句律例則,是有關語言系統的常識(knowing about language as a system);溝通能力則側重現實語言使用的社會特征和溝通功能,是如何利用語言的知識(knowing how to use language),二者應當相輔相成。也就是說在利用外語溝通時,除依賴說話的佈局和規則,還要斟酌對方的身份地位和場所情境,以及要利用何種說話功能來達到溝通的目標。至於在教學法上,Richards Rodgers (1986)則主張溝通式說話教授教養法所發起的以下三點原則可有用促進學生的說話進修,(1)溝通原則(the communication principle):供給以溝通為目的的教授教養運動,(2)任務原則(the task principle):學生利用說話達成成心義的義務,(3)意義原則(the meaningfulness principle):進修對學生成心義的語言。這三點講授原則也可看出是相當符合建構論的精力翻譯

以後CanaleSwain (1980)更進一步把溝通能力解析為四個組成部分:(1)文法能力(grammar competence)(2)語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3)社會說話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4)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可知完全溝通能力的內涵是包括了說話能力。

猶如外語教授教養中的溝通說話教學法是要培育種植提拔學生的說話溝通能力,溝通式翻譯講授法也是要發展學生的翻譯溝通能力(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al competence)翻譯以往對於翻譯能力(translation competence)內在的界定側重於說話間對照闡明和構造轉換的能力,如Wilss(1982)曾主張翻譯能力包羅(1)來源語的領受理解能力(source language receptive competence)(2)目標語的再製表達能力(target language reproductive competence),和(3)兩種說話訊息的轉換能力(a supercompetence reflecting the ability to transfer messag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翻譯但這種對翻譯能力的傳統論說在目前看來明顯是不足的,已有越來越多的學者提出溝通式翻譯(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的觀點(Bell, 1991Colina, 2003Gile, 1995Hatim & Mason, 1997Kiraly翻譯社 1995翻譯社 2000Newmark, 1981翻譯社 1988)。如此的界說相當近似Nida所提的動態對等(dynamic equivalence) (Nida & Taber, 1969)或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Nida, 2001)。個中Newmark (1981: 39)對於溝通式翻譯所下的界說為「嘗試為譯文讀者締造盡可能切近原文讀者所獲致的結果(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produce on its readers an effect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that obtained on the readers of the original)」,強調訊息的 「說服力」(force)大於訊息的內容(content),因此其譯文通常較為流通簡明、符合目的語的浏覽習慣。而對於與溝通式翻譯相對的語義性翻譯(semantic translation)Newmark則界說為「測驗考試盡量在遵守第二語言的語義和語法結構的情形下譯出原文的切確文境意義(semantic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render, as closely as the semantic and syntactic structure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allow, the exact contextual meaning of the original.)」,此譯法強調忠於原文的形式,是以其譯文傾向較為複雜僵硬

 

Cao (1996)也進一步主張溝通翻譯能力是由(1)語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2)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 )(3)常識佈局(knowledge structures) 所組成,其中策略能力是居間使說話和常識能力得以闡揚翻譯溝通功能的關鍵。」譯者的工作在於確保分歧社會情境(social context)的譯文讀者可以或許恰當理解另外一社會情境的原文而到達跨文化溝通的目標。

傳統翻譯講授所強調的說話能力其實只是整體翻譯能力的一部份,而在溝通式翻譯教學中翻譯能力的內在較為豐碩,例如Bell界定譯者的溝通能力(translator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譯者所具有的知識和才能,使其創發出溝通性的行為,亦即其論述,不僅合乎語法,並且合於社會性要求(1991:42) (the knowledge and ability possessed by the translator which permits him/her to create communicative acts- discourse- which are not only grammatical but…socially appropriate)。是以從溝通式翻譯教授教養的角度來看,成長學生的翻譯策略和意識(awareness)以提拔其翻譯能力是教授教養的主要元素。

另外Campbell (1998)把進修如何翻譯(learning how to translate)視為其所主張之翻譯能力模式中的重要構成部分,今朝亦有日增的文獻探討在翻譯課教授翻譯策略的效益(Davis翻譯社 Scott-Tennent, & Torras, 2001),其成效都能有效改良學生的翻譯品質,可知翻譯策略在增進整體翻譯技術的主要感化。

溝通式翻譯教授教養法很容易與外語教授教養中的溝通式語言教授教養法(CLT)聯想在一起,事實上二者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理論根本都是源自於建構論,也是以在講授理念和講授技能上有很多相通的地方翻譯在外語講授範疇中,從廿世紀早期起,由於國際間的交換日趨頻繁,外語教學界發現傳統的文法翻譯教授教養法過於著重說話構造和劃定規矩,難以教誨學生利用白話表達外語的能力翻譯在歷經各類推陳出新的外語講授法如直接教學法、視聽教學法、整體語言學習、默示教授教養法、肢體動作回應法等,直到1970年月鼓起的溝通式說話講授法才算真正供給了學生在分歧社會情境互動所需要的外語溝通能力,迄今還是外語教授教養方式的主流。




本文來自: http://blog.udn.com/trjason/3240785有關翻譯的問題歡迎諮詢天成翻譯